“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我现在听到这个问题就头疼。

从小我就有一个奇怪的爱好:观察人。开始看衣着——这个小孩穿着最好的衣服,动辄哭鼻子,肯定是个娇惯小霸王、溺爱的产物。慢慢地看行为——邻居那个穿破裤子的男孩捡到钱不交给老师,道德败坏;那个女生上初中就化妆打扮,不务正业。长大后竟看起了面相,美其名曰“生活带来的一切都刻在脸上”——看,那个女人眉间紧锁,双唇紧闭,目露凶光,脸色暗黄,肯定是个怨妇;这个男人没有笑脸,看上去唯唯诺诺,一点也不大方,人缘肯定很差,不会有远大前程。

当时的我还没有读到巴克曼,没有人跟我说:“孩子,做好自己,我们不评论他人”,也还未听说过哈珀·李,不知道“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一个人,除非钻进他的身体,和他一起行走……”。只是看到一些片段就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切,我为自己的“聪慧”沾沾自喜,开始宣扬这看人的能力,浑然不知这种做法也可能会伤害别人。

直到偶然的一天,我发现几年前自己的一句自以为善意的评价,差点重伤一段珍贵的爱情,我才幡然醒悟。

男友姐姐的男朋友L也在广州工作,我们经常聚在一起,有次聊天他很惆怅地感叹道:“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我对她(男友姐姐)不够好。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

我内心一惊,抿着嘴小声“嗯……”了一下,不敢再说话。

天哪!我心想,那都是四年前的事了,居然到现在还发挥着影响力,看来当初太年轻说的一些无心之语,对别人来说却像自然风干的臭袜子散发出的臭气一般,又臭又绵长。

四年前,男友的亲戚结婚,邀请他做伴郎。当时由于异地恋,一到假期我们就很黏,男友说我去他才去,于是男友妈妈亲自打电话邀请我,我不敢不去,就跟着去了,晚上住酒店,白天待在他亲戚家。

男友去做准备了,我的白天很无聊,近100平的客厅里坐满了从女主人娘家来的客人,大声聊天的、拼命吃东西的、哈哈大笑的,所有声音混杂在一起,熙熙攘攘跟菜市场一样。“他姑婆很讲排场的,叫我们娘家人一定要去。”男友妈妈在电话里这样说过。

我实在不适应这种场合,于是先跟小孩玩耍,玩累了就坐在在角落观察人,以消磨男友不在的时间。屋子的男主人是个国画画家,看上去已经六十多岁,他静静坐在主人位上,如同红木摆架上的珍贵物品,一语不发,散发着威仪,吵闹的一切似乎与他无关。女屋主看起来精明能干,在拥挤的人群中来去自如,张罗一切,我觉得她像极了我脑补的王熙凤。

晚上回酒店,以为终于可以安静一下了,没想到洗个澡出来,竟被叫到隔壁,即男友大姨的房间。说实话当时很不想去,因为白天她居然对我说希望男友也找个俄罗斯妹,而且当我说男友很踏实的时候她居然说他最不老实了,所以我觉得她很不礼貌。从那以后,一看她我就觉得她眼珠咕噜噜转总在打什么鬼主意。

进到房间,男友妈妈也在,大家拉家常,聊聊最近怎么辛苦啊,谁做了什么过分的事啊,跟我妈与村妇聊天时无异,我不知道该说啥,静静听着,接下来他们开始聊L了。

“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大姨突然对我说。

“哈?”我先是一愣,然后思索了一下,说:“我觉得他是个看起来不太会照顾人的人。”当时得出这个结论也仅仅是因为仅有的几次双人约会中,我注意到他总是自己走得很快,不像男友总是牵着我。

说完没在意这句话,因为话题很快又变了,而且一天后发生了太多不愉快的事情,我很快就忘了这句话。现在想想这句话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男友的家族纽带超乎常人的坚韧,姐妹之间,虽然有各自的家庭,可是大小事情还是融合在一起,哪家孩子交了男女朋友,必定也是要经过他们家里人的考量,而他大姨,作为家中的大姐,说的话有很大的作用。

一句在当时地我看来很简单的话,其实很有杀伤力,因为我是说他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而不是说“他不牵她的手”这个行为怎么么样,然后这话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下变得复杂起来。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脊梁骨发寒,因为我突然记起,那晚我说完话后,他大姨对他妈妈说了句:“那你要注意了,要跟阿妹(男友姐姐)说了。”

大家尽可以大胆想象我这句话对这对恋人产生了多少阻力,幸好他们到现在依然好好在一起,不然我就是千古罪人。

因为别人一些的举动就去评判这个人,听起来很不现实吧,但是这样的事情你我都做过,尤其在网络的世界中,一不小心就做了这样的事。这两天爆出来的刘阳出轨,我很厌恶出轨的人,于是点进他的微博去看,没想到其中有一条发的是抵制MBA的,下边居然也有人在骂他“作秀,出轨的人能不作吗”。前几天在微博看见一条视频,是一个年轻女孩花一天时间走访深圳5个不同薪资阶层的年轻人的租房状态的视频。女孩第一个走访的是年薪8位数的老板,由于第一次到自己老板家,她显有些畏畏缩缩,弹幕马上就有人说了:“这个主持人看起来就很讨人厌,一点也不大方”,“换个人吧,看她就烦”,然后有一对从北京来深圳的情侣合租,女孩说自己最不适应深圳的地方是“喝酒蹦迪比较没气氛”、“自己比较爱玩”、“喜欢泡吧喝酒”、“刚到这边工作不适应”的时候,弹幕好多在说这个女孩“一看就不好”、“不是什么好女孩”、还有更过分的直接说“赶紧分手”、“男生值得更好的”。更远的还有李宇春早年因为装扮中性被很多人嘲讽为“男人婆”,直接对她进行人身攻击。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都太习惯这样轻易地去评价一个人了,却忘了人无完人,人的复杂是不可能看透的。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会变成强奸犯,罪犯冉阿让幡然悔悟后会用生命守护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

人的复杂,我不是我们能轻易去评判的。

于我,我看不见当年的小霸王终会长大成熟,不知道那个男孩捡到的几十块钱够他们全家维持一个星期的生活,不懂得那个女孩化妆是因为太过自卑只是想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让自己自信起来,更不会看见那个怨妇在孩子面前的笑和那个唯唯诺诺的男人为别人做的温柔的事。于网友,网络使片段化更严重,同时放大一切。出轨后这个人没一点好,嫖娼后这个人没有一点好。喝酒泡吧肯定不是好女孩,畏畏缩缩肯定不好相处,打扮得跟男人一样,歪风邪气,不是什么好女孩。有千万种可能和千万个面,我们常常视若无睹,所以才会有人感叹“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啊,一旦我们因为某件事而对某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个人很坏,做什么都是做坏事。

我们充满了正义感,对一个人加以定义、判以“死刑”。却不知道人会做对的事,也会做错事,当他们做错了事,我们只能说:“你这种行为是错的,你该承担责任”,甚至我们还能说:“这种行为真令人恶心”,但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个恶心的人”。这两种说法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就事论事,不及人身,是真正的善意,是一种有修养的行为,而后者就是人身攻击了,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有可能造成对别人无可挽回的伤害。

王尔德说:“每一个好人都会犯错,每一个罪人都有未来。”我们不应该一棍子把人打死,而应该就事论事,评价事情本身而不上升至其人格甚至全部,不是吗?

不去轻易评价一个人是值得学习的品质,这样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不盲目的、更美好的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