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后可以不再给我买这些东西了吗?我不需要,你不要拿你的觉得好的东西,就往我这边塞。”
“嗯?”
“算了,没事了,我上班,先挂了”。
没等我再次说话,他的电话已经挂了,手机滴的一声,退出了通话页面。我保持着接电话的状态,愣了一会,原本以为他的这通电话,会是收到礼物之后的开心,没有想到现实跟想象中的南辕北辙。他没有收到礼物的惊喜,有的只是厌恶,而且从语气中,好像这种情绪并不是只是因为这个东西,似乎是日积月累的怨气,那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放弃了坐公交回家的想法,于是开始沿着马路一直走。
从公司到家里七站路,我一边走一边开始回忆,我和他在一起之后我都送了一些什么东西,电动剃须刀、钱包、衬衫、自己绣的抱枕……大到节日里的正式礼物,小到偶然发现好吃的小零食。越想越觉得心里的委屈在蔓延,所有给到他的东西,真的都是自己看到了或者是尝过之后,觉得特别好的东西。自从跟他在一起之后,碰到所有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他,跟他分享这一切,但我似乎做了很多多余的事情。
热衷于分享,可能是人类本能之一吧,尤其是在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生活中,接触到任何一件引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忍不住跟身边的人分享,然后制造话题,产生共鸣,最后身在其中,兴奋异常。但是,当分享变成了一股脑的“给予”,而且还是那种对方并不领情的“给予”,那么结局就尽显尴尬,就像是刚刚的那个电话。我当下有一种好心当驴肝肺的委屈,而他当时应该是各种头大无奈吧!
这让我想起身边朋友,曾跟我说起他对象给他送了一双粉色运动鞋时的那一脸无奈。他说,当他打开盒子,看到鞋子的那一瞬间,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如何反应。鞋子的款式,是他最近一直想买,当时因为价格偏贵,所以迟迟没有下手。当他对象拿出来的时候,他兴奋感动,可当看到鞋子的颜色的时候,他却崩溃了。”粉色,哎,你说好端端的买什么颜色不好,偏买粉色,我一个男生真的接受不了粉色。”说这话的时候,他紧皱眉头,右手扶着额头,晃了晃脑袋,似乎想将那一幕甩出记忆中。有一种情绪就是,我知道你的好意,但是真的没法骗自己说喜欢。他说,他明白对象给他买这双鞋,是用尽心思,想要给他一个惊喜,他不想扫她兴致,可自己不是演员。打开后的第一反应,全都落在了她眼里,于是一场惊喜以沉默收尾,而那双鞋,他几乎没有怎么穿过。
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或许我们常常会让自己陷进一个“自我感动”的误区,忘了去分辩他的需要或是不需要。一厢情愿的“给予”,不问需求的“强塞”,不知不觉中就给你爱的人,添加了无形的压力,往往弄得对方不自在,而你也不开心。往后的日子里,看见对方的需求,也看见对方的“不需要”吧。这样与你相爱的人,在你身边才会自在,你们的感情才会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