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个本科大学生,天晓得是不是看了几部美剧,一拍脑门就铁了心要学好英语。扯住了小伙伴许下宏愿,说着一个学期内便要熟练掌握英语,做到口能言耳能闻。少年屁股三把火,说干就干。想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目标细致分解,落在了这学期还剩的三个月中去,生成了一份详尽的计划表。

像是一个月内记忆2000个英语单词;阅读一篇英文巨著;每日坚持听力半小时;每周上街与外国友人交谈等等,有模有样,眼瞅着胜利就在前方。越想越高兴,想着今天就做一次最后的放纵,明天正式开始。拉上室友,游戏开黑,一气呵成且理所当然。

第二天如约而至,可谁想朋友相约逛街,不好驳了对方面子。

第三天暗恋的姑娘主动聊天,岂能误了佳人?

第四天社团互动,出谋划策亲力亲为在所难免。

三个月时间,不过匆匆。当初的小伙伴揶揄英语学的怎么样了。大学生一副万事不堪回首的样子,苦笑一句”计划赶不上变化“。

无可奈何,却又心安理得!

不出意外的话,谁都可能是这个大学生。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次次制定计划,却总是无法如期完成。这其中是有什么共性吗?

无法及时完成计划,在于生活中很是普遍。即使是那些定计划前,心里谋划着铁定可以完成的任务,仍然总是免不了失败的结局。比如计划着一周健身3次,比如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可爱女生,再比如想当作家的我总想着出一本书。

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发现一种现象,人们在对自己的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这种现象也被成为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甚至于基于以前的经验判断,完成计划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依然会出现这种过于乐观的现象。

规划谬误
图一

为此,科学家们还做过一项实验。

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37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估计完成他们的论文需要多长时间。平均估计为33.9天。他们还估计了“如果一切顺利”(平均27.4天)和“如果一切状况尽可能差”(平均48.6天)将花费多长时间。而平均实际完成时间为55.5天,只有大约30%的学生按预计的时间完成论文。

注意,这些研究对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何况我们呢?

又何止是个人会犯这种错误呢?不管是政府,企业,机关单位等同样被这种现象困扰着。

比如,悉尼歌剧院预计1963年完工,却在1973年才完成,还只是缩小版本。原始成本估计为700万美元,但由于延误完成而导致成本变成了1.02亿美元。

再比如,2006年开始建造,计划于2011年投入使用的柏林勃兰登堡机场,你猜怎么着?到现在还没正式投入使用,当前预计是2020年11月开放,谁知道呢?

理想与现实

虽说规划谬误不是造成不能及时计划的全部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造成大部分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主要原因,若是再往深处想一想,因规划谬误导致多次计划无果之后,难免让人心头升起疑虑,不知以后该如何正确制定计划。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面对需要制定计划的时候毫无头绪,不知道该怎么样制定计划才是合适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规划谬误呢,为什么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制定完成不了的计划,却从不吸取过往的失败经验?

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Tversky)提出,当人们在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并制定计划时,更多的是在任务的”内在角度“观察问题,人们的自然倾向是计划他们将成功完成项目所需采取的具体步骤,并充分注意到各个环节的特殊性。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任务的详细步骤并不会如预期的那样进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种未知的”外在干扰“。即使在制定计划时,尽可能详实的将外在因素考虑进去,仍有可能碰到意料之外的事件。这导致了图一中所示,低估任务所需时间。

除此之外,过度自信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过度自信表现为人们普遍存在的正面预期和自我增强偏见,即个人倾向于从一个更加乐观的角度看待他们自身、周围世界的发展和未来完成情况。这在决策过程中就导致了过于高估自身,对未来预期过于乐观,从而制定过于乐观的计划。也就是图一中所示的高估完成任务的速度。

动机也可以通过引导人们采取的认知方法来发挥影响。比如说,强烈的希望尽快完成任务,使得人们过于关注未来的乐观因素,从而忽视过往经验,进而做出过于乐观的判断。动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相关研究论据支撑。期望获得所得税退税的纳税人,因此有强烈的动机提早提交纳税申报表,他们预估的平均提交纳税申报单时间,比不希望退税的纳税人提前大约十天。但实际上,这两个小组提交申报表的时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规划谬误作为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正确的调节策略又该如何?

任务尽可能的细致

细化任务目标,主要是为了考虑到更多的可能干扰因素。拿简单的减肥为例子来说,将三个月减十斤的目标,分解到具体每一天的减肥步骤,何时饮食,饮食需控制的量,如何配合锻炼等等,越细致,能考虑到可能受到的外在干扰就越多,计划也就越合理。

任务尽可能简单

定计划目标的时候,最好将任务量减半,用以消除因为过度自信引起的”期望值溢出“,例如写知乎目标初定三月一万粉丝,那就将目标减为三月5000粉丝。整个计划在执行过程就显得简单些,受到的阻力也较小。毕竟,先让自己动起来比还没开始就退缩来的要紧。

任务尽可能单一

同期目标不能多样化,像是本月的目标有知乎涨粉1000,英语雅思备考,吉他学习,舞蹈学习。其实这也是过于高估自己造成的结果,下意识的控制自己,以弥补认知偏差,才能对计划进行正确的修正。

与中立者协商

为了消除个人认知和动机上对计划的影响,最好时引入中立方(第三方),和他协商整体计划。很显然的见识,他人对于自己的计划,总是偏向于悲观,也没有强烈的期望成功的动机,两两中和之下,特别适合修正整体计划。

望各位往后的计划,不再是假大空,而是处处落于实处,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微信公众号:象牙塔内的宝藏
关注公众号:【象牙塔内的宝藏】
领取大学必备学习资料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