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会逐渐把别人的好当作是理所当然?首先应该坚定一个立场——我们不能把别人对我们的好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这样的现象究其根源,原因在于他们双方本身。享受到别人的好的一方是“道德绑架者”“情感勒索者”;而付出的一方是“讨好型人格”。

一、享受被人宠—“道德绑架者”“情感勒索者”

道德绑架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道德进行绑架,即绑架主体按照自己认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强迫手段,迫使绑架对象放弃其自由意志从而按照绑架主体的意志行动。道德绑架的立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依据是“善意”的情感,手段是制造舆论漩涡,最终结果就是“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

苏珊·沃德在《情感勒索》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3]。“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我们身边的亲朋友好会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我们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

生活中关于“道德绑架”“情感勒索”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道德绑架

一位外国94岁老太太,一生倾其所囊致力于慈善事业,但是她人生最后的结果却是跳楼自杀。因为她不堪重负,几乎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要钱求助的人,好多的人直接把她当成了免费的提款机。中国的农民歌手朱之文成名以后,给老家修了一条路,但是竟然还有人说,他就应该给全村的人每人一辆小轿车,再给一万块人民币,这样才算有爱心,对家乡的人好。更有甚者天天来借钱,而且就是有借不还,美其名曰:你是有钱人吗,又不缺这几个钱,不用还了。

(二)情感勒索

所有人的爱其实都是有前提和预设的,而所有的互动方式,对方的爱的表达,其实都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勒索,说穿了,情感勒索的本质就是最为熟悉亲人对我们的情感控制甚至是恐吓。比如大家在恋爱期间你认为他(她)会一直爱着你,对你好,宠着你,所以会潜移默化出现各种“作”各种无理的要求,并自认为你爱我,所以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让付出的一方感到心力交瘁。现在的社会风气总是鼓吹着“女生应该被宠成小公举(小祖宗)”、“找一个把你捧在手心的爱人”、“吵架不管谁对谁错,男方都是错的”当然这种要求乍一看是挺合理,仔细揣摩再去实践时就会出现问题。这些话语很容易导致男女在感情出现不对等失衡的情况。进而无意间导致自身出现“道德绑架”“情感勒索”而不自知。所以一段好的感情一定是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尊重、付出和沟通的,一段好的感情会让双方变得更好,为未来的理想生活一起努力,而不是一方索取,一方付出。

二、委屈式对人好——“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可以剥开任何一个“讨好者”的内在,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讨好者的内在逻辑就是:我是卑微的,我只有照顾好别人的感受,才能被爱。我的本质是不值得你留下来的。我只有先让你舒服,你才会留下来爱我。

讨好者在付出后的某一天也会反过来要求你应该对我感恩,照顾我的情绪。讨好者的每一次付出、牺牲和忍让,都是在为了之后理所当然控制你做准备。付出到一定程度后,讨好者就变得计较、控制欲强、要求自己被特殊对待。所以千万别迷恋一个人对你好,在不远的将来,你还不起。所以无论别人有多爱你对你多好,无论你对别人付出了什么,你都要意识到一点,不亏不欠。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对等的位置,不卑不亢。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所以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事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付出就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接受而不求回报的,别人对你好都应当心怀感激。不要成为一个“道德绑架者”和“情感勒索者”。同时珍惜自己的温厚纯良,把握自己心里的度,不要过度变成“讨好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