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泰斗裘法祖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从18岁走进医学院到2018年实习再到如今踏上工作岗位,这句话给我的感受也随着角色的转换以及经历的事情逐渐复杂:对大学的憧憬、对教材的压力、对老师的敬佩、对患者的理解、对自己的鼓励、对工作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决心等等,这些不同的感觉都已逐渐融入到了我的身体里。如今,当我再一次想起这句话,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感、使命感,是患者们信任的眼神和同事们坚定的身影。

一路走来,我们在成长,在蜕变,可我坚信无论未来我们会走多高走多远,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果说,从医学生到医生的经历是人生这首歌曲中最动听的选段,那么有些令人难忘的瞬间就是这段落中最美妙的音符。而此时此刻,我想把故事讲给你们听:

第一个故事叫感同身受。

2018年7月在实习单位上的第一堂课不是理论知识,也不是实践操作,而是体验患者在定位治疗时的感受。被扣头颈肩模时,第一感觉是很热,随后而来的是呼吸的紧迫感,越是紧张越喘不过气,最后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慢慢放松才恢复了稍正常呼吸;被扣体模时当着刚认识的同学老师们的面裸露皮肤的感觉自然是有些羞耻;被摆位时除了身体的被动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心里上的别扭:像个木偶人一样受人摆布;体验电子线时铅块就在自己头上的紧张感和不安感很久都挥之不去;老师还故意让我们在过程中闲聊,给参与者更深刻的体验,让大家知道工作时我们的谈笑风生给患者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不安。在体验中由于操作的同学们还不熟悉以及自身的紧张感,使我们在那堂课体会到了什么叫度日如年。也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让我们知道,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也要在操作中给予患者关怀,学会换位思考,让患者身心愉悦的接受最好的治疗。

射线无情,而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治疗师。

第二个故事叫任重道远。

11月中旬,我院发布了一部微电影《勇士》,讲述一个儿童肿瘤患者治疗后重获新生的故事,呼吁大家关爱儿童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也是一名3岁的小女孩儿,天真可爱但有点内向,她的父亲辞掉了工作从云南带她来到我院看病治疗。女孩儿很乖,在治疗中不哭不闹,懂事的让人心疼。

我:她对医院有抗拒吗?

父:还好吧,前几次的时候有些害怕,次数多了就没事

了,现在挺积极的,想要早点把病治好。

我:那她对自己的病有概念吗?

父:最开始她不懂什么是生病,但她看到其他小朋友去上幼儿园了感觉很羡慕,说治好病也要去上幼儿园。还有就是,一开始让她戴帽子她不喜欢,前几天却问我说“爸爸,如果我带上这个帽子是不是其他小朋友就不会嘲笑我光头了”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我们和女孩儿聊天中,她

说自己有个哥哥,他爸爸笑着说“她开玩笑的,没有。”我想,孩子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反映着她最需要的陪伴——治疗过程中只有自己躺在陌生的环境中,孤单、紧张、不安,可能那个“哥哥”一直在她心里陪伴她一起对抗着病魔。

除了这个小女孩儿,在我短暂的工作生涯中,还有无数个患者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古稀之年照顾儿子看病的老母亲;治疗中说以后也要当医生的小男孩儿;还有独自带孩子看病把“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演绎的淋漓尽致的96年年轻妈妈。这些人这些事都是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我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我记住了他们坚定的身影和充满期望的眼神。行医不易,支撑我们不断前行最大的动力就是这些患者们的信任和托付。我们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应该严肃谨慎,因为患者的岁月静好,需要我们来负重前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三个故事叫言传身教。

过去的一年半,我们遇到了很多老师,他们既是我们在行业中的领路人,也是未来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他们教会我们临床工作的同时也带我们巩固了理论知识,他们除了帮助我们提高了能力,也帮我们端正态度,他们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可圈可点,值得揣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患者把命都交给你们了,务必要小心谨慎”

“手不离床,离床必锁床”

“不要给患者一种你在催他们的感觉”

“多理解患者,他们很辛苦的”

“谁都当过病人,将心比心”

“没有重点,患者不会按照重点去生病”

“患者第一,机器第二,我们第三”

感谢这些老师们,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在学医、行医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他们在我们身边,也在前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医学这个行业最有魅力的一点就是,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无论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无论我们承受了多少压力,大家都会坚定的认为,最初的选择没有错,这份责任感和成就感是值得的。而这段艰险坎坷却充满意义的路上,良师益友的教导和患者信任的眼神是我们前行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医学是严肃的,病痛是无情的,而我们应该是有温度的。

行医不易,不忘初心;任重道远,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