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把身边的朋友分为两种:

一种是你知道什么时候会分离,一种是彼此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一不小心失去对方。

真正意义上的离别,就是在一个和平常一样的日子里,你不回头,我未挽留,最后各自安好。

当你读到这儿时,你或许会端着好奇心问我:“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在此,首先谢谢你愿意点开这篇文章,而后我想给你

讲一个故事,希望你能侧耳倾听。不过,这个故事很长,若你听着烦了。你大可转身离去,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和她从小学便相识,因为前后桌的原因,我们开始有了交集。

孩童的友谊可真奇妙,突然有一天,我们挽起了对方的手成为了朋友。

一挽就是整整三年,我与她在春天听鸟声,夏天听蝉声,秋天听虫声,冬天听风声。那时的我们,都恨不得把一年四季中最好的事物都赠送给对方。

或许是因为在诸多事情上都有想通的感受,我们更加容易去理解对方,因此她也成了我小学最喜欢的人——同样,也是我一早就知道要分别的人。

毕业那天,我们走在操场上,互相许诺即使初中未在一个班也要天天见面。我告诉她:“放心,我一定会去找你。”

两个月后,踏入初中校园,她去了五楼的班级,而我却被分在了一楼。最初的一两周,只要有闲暇的时间,我便会出现在她的班级,侃侃而谈;下了晚课,也会拿着现在所谓的老人机与她滔滔不绝的讲述每天所发生的轶事。

一段时间后,或许是大家所处的环境没有了想通之处,又或许是彼此有了新的好友,更或是对彼此近来的生活不再了解,我们渐渐疏远,这一疏远,便是三年。

我常常会为这段被时间冲散的关系而感到沮丧。每每打开对话框,还停留在上个节日的嘘寒问暖里时,内心便五味杂陈。但从客观层面来讲,我们虽不在出现在对方的生活里,即使在网络上也极少联系,但在后来所发生的很多事件里,我突然明白:“感情的浓度和交集的密度是没有联系的。”

有些人,一旦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若是清风路上没有你的日子,连上天都不会答应。

“你还知道这个电话号码的主人是谁吧?”“我跟你说,我们分到一个班了!”

“看到啦,看到啦,瞧把你乐的。”

高中看到分班名单后,我下意识的拨通了她的电话。以上是我跟她的对白。

进入新班级的第一天,我占了个位,给她的。

她进来,看我一眼,朝我笑了笑,径直走到我旁边,坐下。

我出乎意料的发现,我们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分开而感到尴尬不适。

于是,我开始意识到:见面聊天的联系,成为了我们感情的载体;留在对方心里的那份感情,也成了我们感情的载体。

我们又陪伴了对方三年,三年里,我们既有笑声也有过争吵。我们曾在深夜玩双人小游戏,不亦乐乎;也曾一起在学校小卖部吃着零食,谈天说地,一起做着我们小学曾做过的事情。有人对我们说,我俩是为了友谊而活吧,我想,这大概是我听过最好的话了。

此时的你在成都,而我在北京

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

你愿北上寻觅我,陪我看北国的初雪;

我愿南下追寻你,陪你看峨眉的日出;

愿你南方有温暖的床,愿我北方有火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