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个问题特有意思,也特别让大学生挠心挠肺。“现在大学生毕业后转业率这么高,那上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不急着解释,再说一个普遍现象。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各自之间总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极其明显的差异。人们总免不了感叹一句,“有没有上大学确实不一样…”(非引战,只是说一种普遍现象,请放下手中的刀,谢谢…)

在我看来,大学的普遍意义,在于你形成的思维模式,在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何谓思维?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掌握足够多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非常重要,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有极大的帮助。也因此,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将更多有趣有用的思维,带到你们眼前。
本期主角: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
先抛个引子,相信有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要争取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在你在思考这句话的时候,所想象的进步是怎么样的?是当前为1,然后每天往前进步1?还是当前为1,然后每天进步10%?以及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一种?
第一天来看,第一种加1,第二种只加了0.1,貌似第一种选择更优,0.1相对于1来说显得小的多。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把时间拉长,看一下一个月后我们进步到什么程度了。
第一种结果:1*30 = 30;第二种结果:1*(1+10%)^ 30 = 17.45。依然是第一种更优。
继续把时间线拉长到3个月。
第一种结果:1*90 = 90;第二种结果:1*(1+10%)^ 90 = 5313。第二种大幅超过了第一种。
如果是一年后呢?结果又会是怎么样?
第一种结果:1*356 = 365;第二种结果:1*(1+10%)^ 365 = 1.28*10^ 15。作为对比,1亿为10^ 8,近乎夸张的数据!而这在第一个月来看貌似根本都没啥进步。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复利效应。一种最初看似微小,以至于容易被极度轻视的现象。不觉得自己会轻视?那么请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一张普通A4纸,对折100次,你觉得有多厚?1米?100米?还是1000米?
以80g胶版纸为比例,它的标准厚度为0.0766毫米。对折100次后的厚度为102.6亿光年!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现代科学家探测到的宇宙极限半径也“仅仅”才150亿光年。
这也是为什么,复利甚至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宇宙最强大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不希望复利效应仅仅只是让你们惊诧,然后再无所得。它存在于当前社会的每个角落,并且和我们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一种思维,用来解读我们身周的现象。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学生网贷,最后因为利滚利无力偿还,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就在于大学生轻视了复利效应,想当然的以为自己能够偿还,导致被网贷平台吸血。

这种不合规网贷平台,因为复利的利率太高,导致大学生资金链的“猝死”。正规网贷平台手段就比较“温和”了,他们把利率调低,然后再温水煮青蛙。谁是青蛙?超前消费的平头百姓们…
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巴菲特
平头百姓因为复利效应被吸血,那么富人们便用复利效应完成财富积累。股神巴菲特99%的财富其实都是在50岁之后获得的。在此之前,他也许和我们一样平凡。他从27岁(即1957年开始有业绩记录),年复利是20.5%,就是利用了复利的力量实现了财富的增长。
现在再从头让你选择一次,每天进步一点,你会选择固定进步,还是每天进步10%?
复利可以是利剑,再细微的进步也值得期待。复利也同样可以是毒药,1%的损失都值得慎重对待。(千万别为了虚荣而网贷~)
有一个经典公式应该都看过。
1.01^ 365 = 37.78,每天进步一点点。
0.99^ 365 = 0.025,每天退步一点点。
请利用好复利,帮助自己远离陷进,实现突破。如何可以,请成为复利型人才,往上蹭蹭蹭增长的那种!(关于这点,我们后面细说:如何利用复利,书写成功的公式)
结语
你以为你已经懂了复利效应了?学而不思则罔,那么来几道思考题吧…
一、大学毕业后,你拥有成本1000元,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上班,每个月能净赚1000元;或者创业,预计每月资产能增加10%;你怎么选?
二、大学毕业后,你拥有成本1000元,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上班,每个月能净赚1000元;或者创业,预计每月资产能增加1%;你怎么选?
三、大学毕业后,你拥有成本10元,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上班,每个月能净赚1000元;或者创业,预计每月资产能增加10%;你怎么选?
不要成为复利效应骗局的受害者!这句话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法理解,那就放心里,争取早日理解…
(下期预告:绝对阈值是什么?对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