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你是否已经许久未对不常联系的老友说上一句好久不见。
记得小时候,日子过得很慢,时间总是很长;街坊邻里一天未见的小伙伴都觉得似乎分离了很长的岁月。那时的我们天真烂漫,觉得我们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有大把时间上演“久别重逢”的戏码;殊不知相逢总要珍惜,再见已是惘然。
小的时候我跟父母一同住在单位小区里;那时候家里很穷,我们住的是最便宜的平房。三口人挤在小小的十九平方,更多的却是惬意和温暖。在小区这块分到房子的人,基本上都是跟父母差不多时间进单位的叔叔阿姨,那个年代他们又是毕业包分配,大家又是同学又是同事,真的亲如一家人。邻居家有个比我小半岁的女孩,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我干什么她便要干什么,她穿什么我便要穿什么,在别人眼中我们俩就好似“双胞胎”一般亲近。小元家里比我们有钱的多,在我们那大多数大人们都还在骑自行车的年代,她家就已经拥有摩托车了。小元的妈妈总是会骑着摩托车把我俩一并从幼儿园接回来,狐假虎威的我总觉得特别有面子。我们会在春天一起放风筝、采花;夏天背着爸爸妈妈偷偷地拿家里的钱去买冰棍;秋天去逮蚂蚱关在小盒子里斗着玩;冬天一大清早起床去推雪人打雪仗。我们就这样,肆意地享受着静谧时光带来的美好。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十分短暂的,幼时的我们没有学业上的压力可以尽情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渐渐地分离。由于家里的教育观念和经济条件不太一样,我小学时上的公立学校,小元上的私立,于是我俩在一起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我们每天早上以相差无几的时间起床、收拾东西,临了在出门碰面时还要上演一出“生离死别”,父母们看着我们觉得可笑,却也拿我们没有办法。晚上我放学的早,小元还在她学校附近上舞蹈班,我就在家里写好作业,然后在家门口的小马扎上边看故事书边等她。每每看到熟悉的摩托车灯,我便会开心地跳起来,冲上前去;我俩尽情的拥抱,还会说一声“好久不见”。那时的我们,把这个看成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事情;我们约定,是彼此一辈子最好的朋友;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做着重复的动作、说着重复的话,像是在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坚守着这份承诺。那时的我们,相信着拉勾上吊就真的一百年不会变,相信着谁说谎就真的会变成小狗。
一切在我爸出省工作后就全变了。爸爸妈妈是不甘平庸的人,他们总是说自己家里没有给出好的条件,那就全靠自己打拼。爸爸一直是很有本事的人,出省后的他在短短三年内便真的干出了一番天地;但他却要带我和妈妈离开。我当时还小,完全体会不到大人们的心情,也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我奔溃我抗拒,只是因为我不想离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想离开让我牵挂的人和事,不想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我能选择的,只有妥协。我已经不记得我是怎么跟小元说的这件事了,也许我并没有说过,也许她是从她爸妈口中听说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我走的那一天,那一天我们哭着交换了照片,交换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她哭着对我说,要记得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现如今我离开那个地方已经十五年了,我现在毕了业,有了稳定的工作,也算是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生活的年纪。然而这个年纪的我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单纯的快乐。我和小元已经十年没有联系了。从一开始每周写一封信让家长帮忙寄,到后来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寄贺卡;再到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网络社交账号,便不再写信了,只是偶尔会在想起的时候在社交软件上问一句在吗。我们不再“生离死别”,不再说好久不见,我们似乎渐渐地淡出了彼此的生命,不再谈论谁是谁最好的朋友。后来的后来,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头像便不再跳动。
去年偶然间想起了她,思念感十分地浓烈。我立刻打开了社交软件,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她了;心急之下我问爸妈要她父母的联系,爸妈却一脸平淡地说好久不联系了,换了手机也不知道电话号码了。那一瞬间,我心里无比的空荡,像是被掏空了一处地方;我回过神来才意识到,我们真的走散了,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只要看到久别重逢、好久不见这样的字眼,我就会在心里默默想起她,独自黯然。珍惜那个真心为你付出过的人吧,别让他走远了、走丢了;你可以打开手机,或者拿起电话,亦或者悄悄地走到他/她的身边,对他/她说一句,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