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升上大学的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令人惊愕的事实——“哇,我高中拼了十万年的老命花光了一生所有的运气才考上这所大学,怎么还能有学霸一边玩一边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他省的考生简直是怪物!!”可是实际上,这些学霸背后,也有难言的泪水。

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在中小学到底报名了多少课外班、兴趣班,到底参加了多少次杯赛,又到底为课外班和杯赛流了多少的汗水甚至泪水。然而,他们中大多并不是自愿报名这些课外班,甚至逼迫他们报辅导班的父母,也是被冥冥中另一种力量逼迫着。这只冥冥中的巨手,叫做时代。

因为不报课外班,就考不上名校。不报兴趣班、不参加杯赛,就通不过自主招生。如今的中小学生主要负担,已经从简单的课业负担变成了课外负担。一字之差,其减负难度扩大了不止万倍。在之前,有关部门也曾严查各类辅导班,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很简单,查封辅导班,只是治标之策。不连根拔起课外负担这根毒草,各类辅导班的东山再起简直是必然的事情。

既然要治本,那么,课外负担的本是什么?

毫无疑问,课外负担的本,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水平与国民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匹配的现状。之前,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只是上大学。而如今,国民的需求已经更进一步,我们不仅仅是好上大学,更要上好大学。可是,好大学的招生名额终究有限,于是“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已然变成了“千军万马过名校独木桥”。

这种现象我们不是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当爷爷奶奶还以“我家孙孙考上大学了”为荣时,身边的学霸却在叹息“唉,我高考失利,只考了个211”。

在召开的两会上,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曾在河南多所高校任职的人大代表卢克平,结合切身感受,和代表们谈起了最近的建议:“地方性高校,特别是中西部高校,由于底子比较薄,欠账比较多,条件比较差,需要更多的指导、关心和帮助。第二,在政策支持上,希望给予倾斜”“财政部的中西部高校基础提升、能力提升项目,给河南省的高校普惠面很大、受益面很大。有一所高校,每年大致(拨款)一两千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平台,在科研上突飞猛进,在全国的排名都达到260名。如果要考察一下它这个投入产出的收益率,这个真的,我认为是最大的!”卢克平代表认为,我们需要大力支持大量普通高校发展,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双一流高校上。双一流高校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资源,这虽是国家政策,但体现在个体选择上,或许就加剧了高考的竞争性。

不同高校的考生,冥冥中遵循着大学的优劣,存在这一种隐形的鄙视链。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条鄙视链是确实存在的。在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甚至同学聚会中,优质大学的学生往往占据更优的资源。甚至在高中乃至小学,遵循着考试成绩的高低,这条鄙视链就存在了。而这条鄙视链的根本,就在于高考,在于高校间资源的不平衡。

专家认为,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只是一个名单,扶持的力度在整个教育扶持资金中,并不是个很大的数目。而有很多学校、媒体在进行宣传时,仍然把它当做学校的一个标签。这实际上还是一种名校思路,我们现在不应该再是这种思路了,而是办好每一所大学的思路。

那么,这难道是说,将来,清北不再是众人敬仰的院校了么?不是的。我们目前所说的办好每一所大学,是指要让各类大学在其领域有突出的成就。教育学者熊丙奇解释说:“我们希望的一个更加良好的局面是什么呢。各类高等院校,在自己的领域办出一流。比如说我们的学术型大学,它办出一流的学校;教育研究型大学,它办出一流的学校;还有教育型大学,它也办出一流的水平。我们的职业学校,它也办出高水平。那么这些学校,就会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要让目前双一流大学一支独放的现状,转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但要扶持双一流大学,更要扶持包括职业学院在内的其他大学。

我们可以预见到,在不远的将来,高校鄙视链将消失。各类大学能够均衡发展,工科大学、职业大学将和科研类大学大学平起平坐。“学而优则仕”的旧思路被打破,学生们将真正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