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家的家庭环境一般般,爸爸妈妈都要努力工作才可以养活这个家里,从小我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晚上都在不同的老师家里吃饭。记得有一次,妈妈难得可以放工早一些,跟我去外面餐馆里面吃牛肉面。那时候的我小学一年级,那时候很多东西到现在我已经忘了,但是我始终都不会忘掉,在那个餐馆里面我妈妈只点了一碗面和一只水蒸蛋。我吃着那一碗比我脸大一倍的面条,她用小勺子挑着那一份拳头大的水蛋。本应该是用来感激母爱的一个例子,但是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爱,而是她说的那句“你看看,给你吃了,我就没得吃了。”当时的我产生的是不解的愧疚感。

而这种愧疚感,在我过去19年的家庭交往当中,经常出现。现在稍微长大了,我终于知道,这种愧疚,是源于他们引以为傲的牺牲感。

初一的时候家庭环境好了起来,但是因为我从小对于任何事物都没有特别大的热情,所以没有跟我父母提出任何需要花钱的要求。初中的时候我在学校名气还蛮大,很多活动都有我的身影,成绩也很好在重点班,所以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们的关注,自然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在这些外界的鼓励当中建立起来了。初二那一年学校组织参加全国的比赛,进入决赛要到外省参加。刚开始报名这个比赛的时候我父母都是极力支持,因为他们听说是全国的比赛。果不其然,我进入了决赛。但是那一次,5000元的出省资金,给当时的我不小的打击。父母听到要给5000元,立刻打了退堂鼓。当时的我也幼稚,哭了好久,后来我爸妈实在是受不了,第二天就去交钱了。结果就是我去了比赛,并且拿到了全国二等奖的成绩,但是这一件事情。成为了我自那以后每一次和父母有相反意见时,我妈翻出来旧账中的“把柄”。“5000块钱,我们家3个月的伙食费了,吃都没得吃,我还让你去。”没错,她又是很成功地激起我的愧疚感,在那几年,不止一次反复在我脑海里面回忆,我恨自己太任性。但是殊不知,那一年老家征收,我爸爸拿到了一笔不小的补偿费。

在和父母发生矛盾的这些年里,我从来都不会反驳任何关于他们的付出的语言。因为对比起谈论目的,他们的确有做到了为我付出很多的事实。只不过他们不会想到自己的伟大,会如此挫败我的自尊。

高考失利,我只考上了一个三本。三本的学费,一年加上食宿大概要五万。这一笔钱对于我的原生家庭来说,是会觉得贵的。原本倒也不会觉得吃力,但是我高一那一年家里面迎来了一个妹妹,等到我读大学,她也差不多要读幼儿园了。两笔费用对于父母来说或许是很大的压力吧。考上三本我也是对自己的不争气感到痛心,也很感谢我父母愿意给我这个机会,读这种“贵价书”。但是,最近几年我自己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深知和父母的观念实在是有不可调和的地方,所以经常会发生矛盾。而我每一次无论因为什么和父母发生矛盾,我妈妈都会讲“给你读这种书都是白费的,不读了!我自己都舍不得一年给自己花几万呢!“我开学时候买下的电脑和手机也成为了吵架的牺牲品,她会把我的手机和电脑都收走。但是其实,我们吵架的内容,和这些根本就不是一个频道的。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她每一次给我生活费都会讲,“家里没有多的钱花,只能给你这么多了。”每一次在学校开开心心的我,见到这些字眼,还是会直接触碰到我的自尊心,以至于后来我很少回家,自己赚钱,也将我妈妈的微信设置了消息免打扰。

或许很多人觉得我太敏感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很普通、很底层的家庭,我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是教育,随着思考力的提高,我意识到我骨子里的自卑,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直到现在回到家,和父母发生矛盾,都是因为他们无限地在强调牺牲感,以此给我带来内疚与自愧,我曾经无数次迷惑于这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甚至在抑郁地边缘,我也不知道花了多久的时间,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些我在意的,真的不是我的错。我妈妈到现在为止,都会经常讲起为了我她付出的那些,牺牲了那些,好像这些事需要反复跟我复习,以获取我们之间随着年龄地增长不断拉远的距离。但是她永远不知道,这是我的原痛。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看见妈妈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配上的文字是:“做人父母,牺牲太多,为了他们放弃了自由,只求他们懂事让我省心。”或许是压抑太久了,那次是我第一次在妈妈的朋友圈下面评论。“对不起妈妈,你满含牺牲感的爱我真的受不起。”

上了大学之后,我自己赚钱负责生活费,还遇见了我的爱情,一切在变好。我没有那么自卑了,原谅了一切,也懂得体谅父母。只是有时候还是会想起,如果当时她不那么表达,或许我会多快乐一些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