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大学时,曾抑郁过两年,我想这应该是许多人有过的体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发现身边的人个个都比自己优秀,自己仿佛没有任何存在价值。我的心理辅导老师数次安慰我鼓励我,不够优秀、不够完美、偶尔犯错……都没关系的,可我心里清楚,是有关系的。

我不够优秀,就不可能考上好的学校,不可能在社会竞争中站得住脚,不可能让父母开心骄傲,更不可能找到真心相待的另一半……只有更加优秀,才能在“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中不被淘汰,只有更加优秀,才会得到更多的爱与认同。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似乎是“理所应当”地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爱护,我成绩够优秀,所以同学们喜欢亲近我,所以老师家长们都认可我,可是当进入大学后,这种优秀已经被更加优秀的人淘汰,我开始与自己反抗,我开始接纳不了自己,我开始自责、开始懊恼,最后发展成了抑郁。我此时才发现,一个人是否足够优秀,已经成为了定义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也成为这个世界决定用何种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唯一标准。

我愿意承认,这样的标准在社会竞争中可以无往不利,竞争本就是功利的,我们不优秀,就没有资格进入名校,没有资格进入名企,没有资格拿到更高的工资……每个人都在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竭尽所能,贷款上学、拼命考研、熬夜加班、疯狂考证……因为我们相信,当我们变得更加优秀时,这个世界会更加善待我们,身边的人才会更加爱我们,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可怕的是,我们认为只有变得优秀别人才会爱我们的别人里,包括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友。

小时候,每每考一百分就会获得父母几毛钱的小奖励,而当成绩不如意的时候,也会得到父母的痛斥。父母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更加优秀,这样既能让孩子早日适应竞争社会,也凸显出自己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家长。可是,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父母对待我的方式无法让我感受到我是被爱着的,除非我考了一百分,除非我做了什么让他们脸上有光的事情,其他时间内的我是不配得到关爱的。

是的,那个真实的我不配得到爱,配得到爱的只能是优秀,就像“方谬神探”里的傻谬谬一样不配得到大家的爱,大家只想要那个聪明的谬谬,即使他的母亲与兄弟明知要聪明的谬谬现身就必须伤害傻谬谬,可是并没有人会在意傻谬谬的感受,他们也看不到傻谬谬被火烧、被水浇的痛楚。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不过是可怜的傻谬谬,可为了得到爱与认同,我们不得不藏匿那个傻的,逼着自己成为优秀的,只有这样,别人,包括我们的父母才愿意爱我们,听起来很绝望是不是?

当把社会竞争法则运用到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家庭时,这个家还有多少温情在?当我们不够优秀时,父母不愿意给予爱,当我们从优秀的水平线上掉下来一点,父母就残忍的收回关爱。这种由幼年家庭中就普遍实行的“准则”会很可怕的贯穿我们的一生。久而久之,这种对优秀的执着追求开始愈演愈烈,要么变成自我强迫、完美主义、终其一生放不下时刻焦虑的内心;要么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永远陷在自责与自我批评的泥淖里而不能自拔,长此以往,甚至会演变成自暴自弃和萦绕在心头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恐惧;更严重的后果是我们深陷泥淖而不自知,再用这种评判标准去审视他人,尤其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嫌弃丈夫的无能,挑剔妻子的错漏,责骂孩子的笨拙,嘲讽朋友的缺点……我们开始暴躁,我们逐渐刻薄。

然而事实上,优秀并非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追逐优秀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在欣赏与爱自己的视角下,自发地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奔去。让一个人努力变优秀的动力不应该是功利性的认同,而是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是值得的,我是配得到爱的。我的努力不是为了得到爱和欣赏,而是“在被爱和被欣赏中,感受到自己的珍贵与特别,并发自内心地努力”。

我想早起,不是因为整晚睡不着,而是我真心愿意,我想好好过好每一天。真实的自己已足够珍贵,我想要成为那样珍贵的能接纳自我的人,我也想要成为那样珍贵的能接纳别人的人。即使你没有考一百分,没有关系,你依旧可以有糖果吃;即使你不够优秀,也没有关系,我一样爱你;即使你现在还调整不好自己,没有关系,我可以等你,但也希望你能够包容你自己,因为我想让你知道,真实的你有多么特别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