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充满了焦虑。
感觉不到真正的自由。虚无感,无方向感。
这是一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都会有的焦虑,就如郝景芳在《生于1984》中的表达:
“焦虑、不满,想找更多东西,却又说不清不满意的东西是什么……我没有继承爸爸的行动力,却继承了他对日常生活的不满。我没有继承妈妈融入生活的热情,只继承了她对不愿改变的保守。”
3年前我读这本书时,知道未来3年是确定的;而现在不是。所以,我如今对于这些文字更加地感同身受。我的好奇心太盛,我拥有的选择太多了,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
618那天,我疯狂囤积了一堆课程,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购物释压;然后我又在夜不能寐的凌晨,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纪录片《两百万分钟》记录了中、美、印3个国家中6名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论学习的努力程度,中>印>>美;但是若论对未来的规划和打算,确是反过来的。
在我们中学的时候,从没有人认真地问我们这些问题:你愿意活得更长,还是宁愿活得更好?什么是活得更好,是指生活的密度大还是说生活的质量高?
为什么会迷茫?为什么有焦虑?因为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一生去试着寻找答案。不过当终于明白时,一生也已到头了,没法再来一次。生活只有一种可能性,并且没有一种生活不需要付出代价。
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只是怎么重复别人的想法。他们从没有想过,那些没有标准答案、但又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学校只灌输知识,却从不教我们怎么认知世界。
踏入社会,见识到了和高收入者之间巨大的差距,以及上升机会的渺茫,普通的年轻人很难建立逆袭的信心。自信变得稀缺,变得就像《流浪地球》里的希望那样:“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与别人比,容易陷入非理性的自卑或自负中。因此,人的比较对象应该是自己——我只能做最好的自己,日拱一卒,探寻、摸索和建立自己的优势所在,然后极度地专注于此,等待时间让我慢慢变强。
于是,我在朋友圈写下:不要想着证明自己,而要超越过去的自己。如果我不觉得3个月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我就没有学到什么。
具体该怎样做呢?“孤独大脑”的老喻说过:“一个人的认识半径要尽可能大,能力半径要尽可能清晰,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博与厚,约与薄,前者是开放与好奇,后者是具体、专注与坚忍。人的一生,无非是在这两者之间不停地往返,不停地对未来做选择。人们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但是又受限于生命的长度,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件事去做好。
我们千万不能盲目寻找捷径,必须学会专注。随着年岁渐长,我越发觉得,人生是没有捷径的。我们看到的捷径,背后不是有着巨大的风险,就是有着惨烈的竞争。
专注就是要理智地舍弃,舍弃那些“行动半径”之外的事情。
有一次,贝佐斯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而且你是世界上第二有钱的人……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方法?巴菲特回答: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理论的信奉者,他的交易策略是重仓价值股,获取长期回报。巴菲特全部身价的99.8%都是在他50岁之后积累的;同样,在中国的例子是,马云90%的资产都是他坚持到50岁以后挣得的。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忍和专注,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因为在漫长的坚守中,存在太多诱惑,有着太多煎熬,会经受无比的寂寞。寂寞是最难忍受的,不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正如《格拉斯医生》中所说:灵魂害怕真空,不顾一些代价,它向往接触。
但须知,如果致力于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满眼都是芝麻,天天为捡芝麻而忙碌,就没有机会练就捡西瓜的能力了。
如果一个人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重要性、敢于舍弃,这是“做减法”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