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情绪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长期的抑郁、暴躁易怒等情绪引发生理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更有临床统计数字显示:90%以上的肿瘤患者均与不良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数据出自天津市医药有限公司主办期刊《开卷有益》)  

正如许多人健身、锻炼不是仅仅为了活着,而是希望能够拥有更强的体能或者漂亮的线条;在心理方面,在无心理疾病的基础上,我们都应追求的是充实而坚定的愉悦。  

何为“充实而坚定”?即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长期稳定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这样定义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提升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得更自信”。真实的自信不会凭空出现,虚张声势的自信是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  

获得真实的自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一个人真的很强大时,他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面临的困境。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就注意到我特别胆小、安静,就告诉我要更自信一点。但是那时我成绩平平、相貌普通,也没有突出的才艺,更没有普遍意义上吸引他人的性格特质,例如幽默、开朗等等。所以,我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自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上初中后,我的初中班主任也认为我应该更加大胆、自信,但她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委任我作为班级的值日班长。担任了班干部之后,我的管理能力和最初的领导力提升的同时,原本内向的我拥有更多向同伴展示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获得了面临挑战时的经验。比如,原本习惯小声说话的我需要站在讲台前管理班级纪律;以前只会“听令行事”,而那时我会在放学后组织大家进行值日生工作。初中四年,我没有刻意提醒自己要变得自信,但是在完成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后,我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个开朗、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  

除了提升自我效能感之外,高度幸福感的另一秘诀就是:关注自己。在情绪处理上,这体现在: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提到“迎合型人格障碍”,也就是我们更常说的“讨好型人格”,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可能是这类人不会拒绝他人的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请求。此外,过分关注他人的情绪也是迎合型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这两者也常常同时出现,比如一个人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因为他/她认为如果拒绝,别人就会不高兴。但事实上,他人的情绪是否积极是他们自己应该负责的,而和我们本身关系不大。  

推及自身,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正确面对、处理负面情绪,尽量避免自身的负面情绪波及他人。  

那么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呢?首先,我们要“接纳”情绪,然后及时舒解。“接纳”一词出自“非暴力沟通”。提及“非暴力沟通”,我们最熟悉的是用该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也同样重要。可以倾听他人,也可以倾听自己,也就是与自己沟通,开导自己。  

“接纳”的具体方法就是认识到负面情绪和已发生事实的普遍性,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当我驾考科目三第一次没有通过时,首先,我接受了“我没有通过考试”这个事实,也接纳了我因为没有通过考试而产生的失落情绪。我告诉自己,科目三考试设置了五次考试机会,就说明了这不是一件没有难度的事情。而且,驾驶并不是我最擅长的领域,第一次没有通过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确实是一件可惜的事情,意味着我还需要继续练车,所以我的失落情绪也是正常的。此外,学驾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堪回首”的过程:在寒冬大清早起床练车,记忆各种标记、符号,科目二和科目三不通过的压力……面临这件事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找到归属感)。在下一次科目三考试时,我平常心应对,没有背着“一定要通过”的包袱去考试,果然发挥出了正常水平,通过了考试。  

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追求并保持的一种状态,但并不是最终目标。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由此追求更充实、丰富的人生更为关键。将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接触更多感兴趣的活动,培养新的技能,在每一次成就感获得中强化提升自我效能感。遇到负面情绪,接纳它,并尝试通过自我开导或者运动等简单而有益的活动,舒解这些情绪。这样,我们就是成熟、健康的大人了。

微信公众号:象牙塔内的宝藏
关注公众号:【象牙塔内的宝藏】
领取大学必备学习资料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