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焦虑了吗?”
“焦虑”,我们对它并不陌生,有时甚至我们自己也说:“我很焦虑。”是啊,可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面对它又能怎么办呢?
简单地说,它是一种情绪,但过度则会成为一种疾病。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的分类可分为现实性与病理性焦虑。现实性受到近期内的现实状况影响大,为短期,而病理性则是长期持续地感到焦虑。
我们为什么要焦虑呢?或许是生活压力过大、学习压力过大、担心自己或是家人、担心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吧?又回想起当初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那一篇又一篇关于:新年加班、优秀的同龄人比你更努力等的文章,无疑激起了一浪浪的焦虑。是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光鲜亮丽、拥有诗和远方、过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可往往事与愿违、无可奈何。你只能过着卑躬屈膝的日子,只能拿着紧张的薪水勉强度日,只能……于是,在你看到身边人正实现着或是已经实现了那些一个个理想,一个个似乎都已经向着终点走了很远的时候,你惊诧发现,自己居然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大步后退,你,没有理由不焦虑。
“我也很无奈啊,我能怎么办?”只能,用行动化解焦虑。
“用行动化解焦虑”这是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高考前夕,大战将临,所有没复习已复习的知识、题型,统统都要知道,统统都要过,但人每天只有24小时啊,怎么办?每每进行小周测、小练习,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不知道的、还有犯了多次错误却仍然错的、发现自己居然前一秒还印象深刻,后一秒却一无所知的状态,怎么办?我们,不得不焦虑。但老师告诉我们,不必焦虑,用行动化解,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我们的历史老师很优秀,经常参加许许多多的比赛,而没有几次比赛是拿不到一等奖的。这因为她每一次比赛的准备都是完全的用心投入,但每次准备比赛,她却又是带着难以言喻的紧张焦虑来准备。每次准备,老师总会工作到凌晨时分,而第二天又要准备早上的课程,下午或是什么时候又将进行老师会议。许多次她向我们征集比赛课件的建议意见也常说起自己:“在崩溃的边缘。”可即便如此,她也依然努力积极地以实际行动对抗崩溃。
我们以老师作为榜样,平心静气,专心致志,以更高的耐心与专注,正视并努力解决我们仍存在不足。知识点、题型不熟悉,再看多几遍;错过的仍错的,找出错因;应试技巧不熟练,拿更多的题目,练习、归纳……我不敢说这样做一定会有成果,但至少,总比干坐在那里让宝贵的时间流逝、让焦虑紧张吞噬我心要好得多,也至少,我能从中获得一份安宁、一份作战的沉稳与信心,以及有限时间内累积的更多赢的把握。
想来,即便有时同龄人真的把你甩开,那又如何?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道路。我知道有一位努力多年的老婆婆,最终也能获得复旦大学的毕业证书,她只是超越着自己地进步。有些同龄人,或许只有年龄能够比较,但其它的一切却完全没有可比性,因为本身就是不同的人生,比较,又何从谈起?
有时,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要往哪里走、要怎样走下去、要走多久。难道你以实际行动将自己的生活充实了、将自己的快乐建立了、将自己的理想一步步慢慢实现着了,却又因见到别人的生活而动摇了、焦虑了,那你的人生,该是有多随波逐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