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前几天一个朋友的冷笑话:

一个乞丐走在街上,对一个路过的丰满女士说:女士,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

女士回:你真厉害,我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当时朋友拍拍肚皮说:害,真是羡慕这个乞丐的“自律”。

自律的艺术--象牙塔内的宝藏

我打算附和一下ta,也拍了拍ta圆鼓鼓的肚皮:“原来孩子,还可以是吃出来的…”为此,我还被ta提刀追杀了几里路。

其实何止我的这位朋友呢?多少想减肥的,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多少该学习的,吃鸡农药做大腿…

今天先爽够,有事明天说,反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就眼睁睁瞅着别人,图书馆、健身房日夜坚持,瞅着别人身材越来越棒,学习越来越好。

有人6点起床锻炼,做好一天的计划后开始自己的一天,学习、工作、交际,汇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公司创业。他们从不浪费时间,争分夺秒。而回报给他们的,则是惊人的财富和成就。而你今早上可能连续摁灭了5个闹铃了,昨晚的换下来的衣服也都还没洗…

这心底里,真真羡慕死了别人怎么就能做到如此自律。

心里头不得劲了,就打算喊个口号给自己提提神:“从明天开始,我要开始减肥了!如果我没做到,那我明天再说一遍!”

如果你也这样,那么请往下看。


注意,本文不上鸡汤,不人云亦云,不洗脑指望大家顿悟。上论据,摆道理。接受讨论,但不接受呛人。为了便于阅读,老规矩先上思维导图。

自律的艺术-象牙塔内的宝藏

在掌握自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先了解到自律的成因有哪些。用力气往这些原因靠,比喊口号实用多了。

延迟满足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几百名儿童,让他们单独呆在只有一张桌子和椅子的房间里,在桌子上放上一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可以吃棉花糖,或者也可以等研究人士回来后再吃,这样就可以额外获得一颗棉花糖奖励。当然,孩子们也可以按响铃铛,研究人员就会回来

有的孩子为了抵抗诱惑,干脆闭上眼睛或者转过身体;有的孩子做一些小动作来分散注意力,比如踢桌子,扯头发;但绝大部分孩子都没能坚持到研究人员返回就把棉花糖吃了。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满足,等到了研究人员返回后获得了额外的奖励。

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测试

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研究发现,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回想一下我们,在面对那些需要一些苦熬才能获得的奖励,比如提高学习成绩需要我们先做到好好学习,比如减肥首先要控制自己的饮食,我们是否和这些小孩一样,闭眼、转身、抓耳挠腮,最终还是选择屈服,放纵自己。

除了基因方面对延迟满足的影响,孩提时代的家庭学校教育,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习惯,都会让一个人在延迟满足上有不同表现。基因原因以及历史原因,我们再怎么追究也是无济于事,好在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扭转局面。

现实中有一项很另类的“自律”行为,就是那些及其不自律的同学,却极其“自律”的每日玩游戏,王者荣耀刺激战场,风雨无阻废寝忘食。这些游戏是用了什么扭转了一个人的习惯?

就在于游戏设计时加入了丰富奖励(等级,段位,积分,活动,荣誉等等),但这些奖励又需要玩家为此付出一些小小的努力,一步一步巧妙的培养玩家的延迟满足上的耐力,实现这种另类“自律”。

延迟满足,更多的就在于获得奖励前我们忍受过程时的耐力。而这种耐力是被证明可以培养的。我之前在自律方面的表现也并不好,后来就注意培养自己忍耐能力,以及尽可能对生活进行“延迟满足设计”,目的并非要完成什么大举动,而只是努力把延迟满足、忍耐培养成一种习惯。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在自律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现分享给大家,请务必参考。

第一步:每天先罗列出今天想得到的10个小满足。例如:吃包薯条,玩10分钟游戏,躺尸半小时,晚餐加个煎蛋,看一集综艺,刷30分钟抖音等。

第二步:隔离满足,设计等待;也就是为这些小满足,设计一些小插曲。切记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设计过于困难的小插曲。例如:三组平板撑后吃包薯条,写十分钟作业才能玩十分钟游戏,出门溜达一圈再回来躺尸半小时,晚餐加煎蛋当然可以,不过得先去操场跑步一圈;

满足是小满足,插曲是小插曲。但习惯,却在一丝一丝中慢慢的形成。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奖励绝对值得期待。

除了上诉10个特定的任务,我同时会尽力的去注意每天被满足的欲望,一旦发现,就进行延迟满足设计,努力添加小插曲。例如,渴了想喝口水,喝水前让自己脑子里回忆5个单词;游戏结束又要再开一局游戏,开始前放下手机,快速来5个俯卧撑。

你可能也听过一些帮助你自律的小方法,比如让自己远离诱惑环境,其实也是种延迟满足。这些小方法都可以做,慢慢养成习惯。

承担责任

在自律的形成过程中,仅仅只是遵循行为习惯的驱动,往往不够快或者不够好,这在于我们即使形成了一种延迟满足的惯性使然,但面对困难的阻碍,仍然显得动力不足。

棉花糖实验中对象主要为小孩,小孩的行为更多还是取决于天性以及后天习惯。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赋能更多,比如责任感。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责任感强的人,自律性更好。责任感能够帮助他们,积蓄出足够的能量,去克服苦难。

有一种力量是从你那个跳动的心中发出的,它会指引你去做你认为重要的事,并且一定会竭尽全力,这就是责任心。

朱明然

责任感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里,只可惜大部分人甚至于没有意识到当下的责任是哪些,更别提具象化,用来帮助自己自律了。要是一味苦口婆心却各位自己觉醒,那就难免假大空,本文也成了鸡汤文了。

那么有可操作的步骤,让我们用好这份上天赐予的力量吗?当然有!

第一步:列出你当下所有扮演的角色。例如儿子,学生,室友,朋友,同学,男朋友,学生会主席,哥哥等;把他们填入到表格里。

第二步:在每个角色后面,列出做好这个角色应当承担的责任。例如:作为父母的儿子,我这么大了,要慢慢接过父母的重担,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安排。不管是柴米油盐,人情交往,我都应该尝试以一家之主的觉悟,接过重担。以此类推,写出你认为这个角色中你要承担的责任。越详细越好,不要光想,一定要记下来,填入表格中。

列出角色与责任,就是自我责任的一次检视,会唤醒内心深处潜藏着的责任心。若是哪天意志动摇了,把表格找出来重温一遍,甚至再列一遍,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再次充满power!

充满抛瓦

认清现实

人分两种,偏感性和偏理性。在给自己蓄能,帮助自己自律上,还是按方拿药的好。

如果说依靠责任感给自己打鸡血,属于偏感性的人们的良方,那对于偏理性的,就试试认清现实。

在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理性时,一般会说这个人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事有节度,欲望能敛藏。理性的人,往往愿意看的更远,看到当下不节制的种种苦果,继而断舍离。

我一直以来很佩服一种断舍离,对于生活中不常用的东西及时处理。换新手机,就把旧手机处理掉。备用机不存在的;可有可无的小物件,一律扔掉;功能相同的东西,只留一个,日子过的贼清爽!我就不行了,旧物件但凡万一能用到,我就能为着这个“一”留它到海枯石烂…

我有个朋友就很擅长丢东西,我就问她怎么做到的。她回答也很简单,那些你留着的东西最后用上了吗?既然用不上,留着干嘛?

同样在于自律上面,当一个理性的人,早早参破了骨感的现实,深知不为的后果,那便有足够的大魄力断舍离,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那么对于理性的人来说,要找到让自律的动力所在,便明朗了。责任意识的觉醒在于自我检视,那么认清现实就在于演练推导。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我打算减肥,想要让自己在接下来的减肥日子里,做到足够自律。我先摈除心绪,按照减肥成功和减肥失败两条脉络,分别推导未来一年后的现实情况。

如果我减肥成功,我将拥有8块腹肌,精气神饱满,我的颜值将到达巅峰,男友力拉满,终于可以结束母胎solo至今的悲惨生活,拥有一段美秒的感情。我会很开心!

如果我减肥失败,一年后我的体重将超过我的身高,别说跑步爬楼了,平底走两步我都喘,什么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都找上我了,我依然丑的可怕,丑也就算了还没身材,天天宅家里喝快乐肥宅水,但我一点都不快乐!

认清现实-自律的艺术

在推导现实时,可以设想极端。将做与不做的实现情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摆出来,理性会引导着你做出最正确的决断。


延迟满足的习惯养成,需要我们每日坚持。至于认清现实与承担责任如何搭配,该以哪个为侧重点,却决于自身是理性一些还是感性一些。

除了做好以上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微末细节值得揣摩,值得掌握。例如远离诱惑,时间管理,饮食搭配等等。这些要都一次性聊完,那怕是要把笔写断。来日方长,有机会的。最后还是要提醒各位,自律绝不是看篇鸡汤文,喊几个口号就可以实现。尊重科学是该有的基本素质。从细节做起,从微末处做起。一点一滴,方成江河不是~

人身小世界,不过思维寄托于躯壳,遇事莫外求,当自我求索永无止步。我是蓝纱,专写大学生干货文。关注一波不?

微信公众号:象牙塔内的宝藏
关注公众号:【象牙塔内的宝藏】
领取大学必备学习资料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