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大学开始,我就患上了一种病,一种“火车病”——一上车就感到孤独和悲伤。
高考完填志愿时,巴不得写下离家最远的地方,即便后来去了离家只有500公里的城市,也觉得终于自由了。好像我再也不需要父母,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了。
直到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迷路,第一次半夜发烧,第一次过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日……
再后来,我渐渐学会了把委屈往肚子里咽,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但是所有曾经体会过的孤独和委屈,总会在踏上火车那一刻爆发。当时心心念念的自由,如今却成了落寞。
看似是自己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去追寻梦想,去独立成长,可是当列车缓缓驶出车站,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时,离家的漂泊感便扑面而来。
后来的后来,我选择留在了这座城市,回家的机会越发少了,我的“火车病”也越来越严重了。
车站对我来说是一个太过特殊的地方,它仿佛是一道时光屏障,把我和最亲的人隔在两头,我们彼此用力挥手,却又显得那样无力。
从上车,我妈就会一直发信息,“上车了吗?”“车开了吗?”“行李带好,包里有水果,记得吃,别缺水了。”……
好像父母知道,他们只能关心我生活上的细枝末节了,至于我往后的人生轨迹,他们无法再参与更多。
我在那个500公里外的城市,有自己的朋友,可以自己找工作,自己煮饭,然后换工作,换房子。很多事情都是过了很久才和父母说,不论开心的还是悲伤的。
仿佛我真的实现自由了,不再需要他们了。
而我的父母,他们每天小心翼翼地关心着我,嘱咐我到家发信息,却从来不主动打电话,怕影响我工作;提醒我按时吃饭,少吃外卖,又不敢说的太严重,怕我反感;也关心我的婚恋问题,却不能说的太频繁直白。
对父母而言,离家的子女就像多年攥在手心的风筝突然断了线,失了控,让他们惊慌失措。
我妈常常感叹网络的发达,让她不至于完全失去做母亲的主动性。
因为疫情,在家的时间空前长,我竟然发现爸妈变得特别喜欢被我“使唤”。以前在家不干活会被唠叨,现在居然连碗都不用我洗,也不会嫌我睡懒觉了,甚至在网上学习做烤串和凉皮。好像在告诉我,你看,我们还是可以帮你做事情的。
也许从我第一次离家,他们就开始有了“不被需要”的危机感了吧。从小时候的超级英雄,到长大后的依靠,变成如今只能从朋友圈,微信运动猜测孩子的生活轨迹。
再也无法参与到孩子的生活,这或许是每个父母最怕的事情,因为“被需要”是他们的本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明白,不止是我在外面会有漂泊感,在家的父母也会,因为我就是他们生命的落脚点。这么多年,我自顾自的一个人往前走,却从没有回头看看渐渐老去的他们。
我甚至忘记,无论是懵懂的年少,还是迷茫的青春,我之所以能有一直往前冲的底气,完全是因为父母一直在身后的支撑。只要回头,他们都在。
可是现在,逐渐老去的他们已经跟不上我的脚步,是时候该我停下来转身走向他们,告诉他们,“别怕,我永远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