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我们长在中华大地的华夏儿女,无论何时生来,都不缺少圣贤德育机会,或耳濡目染,或经典传承,总有那一份顺应天地的道无形环绕。

大道无形,却可依凭。五千年文明传承,留下来太多供我们学习的典范榜样。上面的一段文字,出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在整部经典中,我们可以学到的不仅仅是为人子女的孝道,更是治国理政的君王之道。孝道中,看似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举动,关乎影响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昌盛。百善孝为先,是旧时学堂里先生教给学子们的第一个做人品德。

唐朝的时候,有个小伙子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他靠讨饭赡养父母。拿到饭食后,父母没有吃过,他就算再饿也会等着。如果有酒,他就跪下来奉给父母,当父母接过去的时候,他就欢快的唱歌跳舞像个孩童,逗父母开心。有人看他贫困,建议他出去打工,赚钱侍奉双亲,他说“如果我去很远的地方挣钱,那就会因为路途遥远而不能时时照看父母。”父母去世后,每逢初一十五,他就拿着饭食去坟前哭祭。这位孝子的行为,与上文描述十分相似。放眼当今自身,有谁能甘愿自己受苦而孝顺至亲,又有谁能为了照顾双亲而放弃远方优厚的邀请。

现在社会条件好了,可能很少有上面这样凄惨的情况,然而当自己尽孝时,那些自认为很难的真的是大难题吗?那些自认为做得很好的真就做得很好吗?

可能有人会说“我很忙,哪有时间回去尽孝”“我打钱给爸妈很多,老人还不幸福?”“每天在一起会很烦的,还是离开一点好”“我上个月刚回去过了,哦不对,上两三个月”“我每周都回家的,我做的最好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有没有听一听老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有时候老妈妈像个孩子一样“哄骗”你回家去,可能“情况危急”、可能“突发事件”,而你急匆匆到来后看到平安无事的至亲,是满心欢喜还是怨声载道?

没错,每周或者干脆每隔几天就会回去父母那里,一起吃顿饭、露个脸,似乎是很孝顺才有时间的安排,可是你可曾知道父母为这顿饭前后忙活多久?准备菜肴、洗盘刷碗,收拾因为一大家子吃饭而凌乱的环境。

有时候我们太随便了,总好像是在外面受尽了委屈,终于可以在一心爱护着自己的地方“为所欲为”一番。可是,放纵的你可曾想过,年迈的父母每一次忙前忙后时的艰辛与困难,而这些在你孩童时,是他们随便就能处理的事,现在却成了一不小心就会跌倒摔跤的隐患。那个驼背踉跄的身影,如今已经不再是你孩提印象里那个力大无穷身姿矫健无所不能的“超人”。

前几天去敬老院做义工,闲暇时与一位老奶奶聊天,奶奶笑着说给我讲个笑话,我连忙搬好小板凳,即刻进入吃瓜群众模式。“这个月我的小儿子来看我,每个月都是15号来的,这次他迟到了一个礼拜,我问他又忙去了?臭小子回答我:因为前几天出差,把家里的宠物小狗狗寄养在朋友家,回来的时候发现狗狗生病了,带去宠物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家小糖宝(宠物名)抑郁了,要多抱抱它,多陪陪它,这不这两天就照顾这个小家伙了…我说:哦,它没人陪就抑郁了,那我也每天没人陪,我要更抑郁了,你来抱抱我吧!臭小子说我,说不要和它比啊,它是个宠物啊…哈哈哈哈”看着奶奶笑哈哈的讲着,轻描淡写中有些搞笑,又有些忧伤。我一边赔笑着,一边内心深深感触到一种之前一直没理解的禅语“众生颠倒”,连母亲的生活都不关心的儿子,却对一条小狗如此上心,这不就是颠倒吗!

我们小时候,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关注与无私的爱,长大后的我们,是否将关切之心放对了地方?

有时,老人们天天叫我们回去看看,回去看见犄角旮旯有一抹灰尘只会责怪他们做不好,却不曾想想这抹灰是该谁来擦。普天之下的子女啊,请多回家看看,放下你那些颠倒的想法,只为听听年迈的爸妈几句唠叨,只为曾经你成长的屋子做个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