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阿婆,勤俭持家,和蔼可亲;我有个好弟弟,率真可爱,懂事孝顺;我还有个妹妹,好吃懒做,吊儿郎当…”这是哥在五年级时写的作文——《我的家》。
儿时,我向来以贪吃贪玩且不爱学习的方式活着,哥于我而言便是促使我爬起来,在平淡生活中熠熠生辉的楷模。说不上占据我人生的全部但却永远是那个不可替代的人。大概是小时候待在一起的时光太长太长,我们的关系似乎也尤为亲近。
在江南的小宅院里,一大家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妈妈在织布厂里干活,我们的爸爸有缘地做着相同的行业。后来,哥步入学堂,每天我都像派大星等待海绵宝宝下班一起愉快地抓水母那样等待哥哥放学后嬉戏玩耍,也总向奶奶抗议说要跟哥哥一起。不久,我的愿望实现了,带着十足的好奇跨入校门,眼里充满惊喜。哪料,我竟将下课铃当做放学的号令,毅然决然地冲回了家。阿婆从菜市场出来刚巧碰到勇敢的我,又气又笑地把我领了回去。哥腼腆,翻遍幼儿园各个角落也没能找到我。羞红了脸。那年,我五岁。
后来,阿婆病了…我们就不得不回老家继续小学生涯。我跟我哥在学校出了名,哥是因成绩优异,学风端正,而我却是因调皮贪玩惹老师们不高兴。那时,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晨五点钟起床吃泡面,冷水洗脸。两个小身影依偎着,步行5公里去学校,夏春冬秋,花鸟虫草,下雨便穿雨衣,打雷时我们紧紧地挨着。冬夜长,我们小手牵小手,还记得在路上哥背给我听的那篇课文——《猫》和那句“不怕不怕,有我在呢”。现在想想,真好啊。
再后来,哥又不得不去镇里上六年级。我便屁颠屁颠地要跟着,每周打车回家,我总因贪吃把三块钱打车费买了辣条,哥不得已只气得愤愤说,下次你要再这样,就走回家好了。那三块钱还总是被我买了辣条,却从没跑路回家过。
终于,我如愿以偿地成了村里的孩子王,他也去了初中奔赴更好的未来。只记着两年后我也上了初中,一进门便指着光荣榜上的第一名向伙伴炫耀,“看到了吗,那是我哥哈哈哈哈。”也有人提出诧异,“你俩怎么不是同姓啊。”这时候便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失落吧,却还是回怼一句,“不是亲哥,胜似亲哥!”
青春,有爱,有情,有喜,有乐,却单单难有永恒。我的父母攒够钱,在镇上买了套房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哥留在老家,我们似乎愈来愈远了…通过努力,哥考上市一高,我便像断了枷锁的顽猴,如鱼得水,混进全市最差的高中,品性也愈来愈差。面对家里人的责怪与否认,他只说让我不要有压力。原来,哥还是会关心我。可,我又好像油盐不进,只会给哥惹麻烦、打嘴仗,让他气得说不出话来。如今,你不再跟我抢吃的,也不会故意挑我刺,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我们之间的话语也愈来愈少,似乎断绝。才知晓,原来,成长的一部分就是你会不断地和熟悉的东西或人告别。
哥,我想念曾经的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