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故事关于记忆香水,讲的是一对因为梦想与面包而感情出现波折的恋人,女子即将踏入另一个婚姻以求安定,男子却偶遇记忆香水的制作者,抱着希望,花高价并投入这需要男子参与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繁琐制作程序中,之后携带香水奔往另一个国度——新娘梳妆的等待室,把记忆香水送给女子,女子在记忆香水的影响下被带入过往回忆,却霎时惊醒绝然他们已无法回去。男子离开,女子步入殿堂,却是因手里散发着之前不小心洒出来的香水味道越发将她带回最初的自己。尔后恍然,逃离婚礼,寻回男子。记忆香水其实并非只存在于小说,我们想想自己是否有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味道而回忆起某些场景与情感?爆米花的香味、冰糖葫芦的酸甜、运动后的汗水、沐浴露的味道……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喜欢吃棉花糖,却在路上遇到焦焦的糖的味道,那绵绵的感觉,我们看着,或是买来吃吃,总是带有一种童年的怀念。音乐也是如此。音乐活动时个体所处的环境,对过去音乐记忆的回忆,对音乐的幻想,我们听着音乐,却是在怀念着什么,期许着什么。我们可能会因为想念某个人,而打开彼此一起听过的歌;或是怀念初高中时代,而听听那个时候爱听的歌。 

有时候,童年看过的动漫剧的歌曲,也总在自己的渴望范围内,也许那歌并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却是勾起了当初看的剧和看剧过程的漫漫回忆。有时候,有的歌如纯音乐或是其他外语歌,我们不理解歌的意思,但却是从其曲调和声音中感受到我们认识的某个人的味道。这是音乐的气质与人的气质共鸣。人与人之间总有些共同之处,情感或经历或心境。由着作曲家的情感和气质融于音乐中,创造出的音乐就有了某方面的味道,从而与某个人的气质重合。或许是这些音乐是某个人常听的,所喜欢的。当我们渴望去认识这个人时,听此人的音乐列表就会感觉在感受这个人的气质;或许是因着某种幻想,而把音乐的气质赋予这个人身上,从而歌里充满此人的感觉。音乐里,好像正在认识某个人。这可能会产生错觉和偏离,但是通过音乐的方式,认识一个人,又是妙不可言。 

我一直都觉得,音乐与我们的某种渴望和目的不谋而合,总是互相补充着。而音乐被赋予了一定的气韵,也即所谓风格,如同香水,不同的时刻有了不同的回味,在不同的人群里,因着不同的心绪、经历、状态、思想而发挥着不同的效应,给予不同的音乐体验。可是,又在某一时刻,又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同样的音乐感觉,所谓共鸣,也即需此。于是,从整体上看,对于音乐的喜欢,不是狭隘于某种特定的风格、民族、国家。而音乐欣赏,乃至任何审美,也需要这种“审美无利害”的不屈服于某一时刻的爱好的包容与好奇,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本不想听,本来觉得不喜欢的音乐会在下一刻与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产生多么奇妙的化学反应。于是,有了某一时刻,偶遇一支歌,怦然心动